新闻摘要| 企业动态| 文化长廊| 行业新闻| 技术前沿| 服务与支持
您的位置 国家标准样品网 >> 新闻中心
共享科研仪器的蓝海之路
【点击量】9949 【日期】2018/1/16 16:15:2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尽管“共享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才搭着共享经济的顺风车引入国内,但在10年前,仪器设备的公共支撑体系已经成为全国很多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题中之议。
    经过近8年时间的完善,贵州省仪器公共在线服务平台2016年年底正式上线。如今,省内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已经有3800多台在此平台入网,通过平台完成的服务订单累计近3万个。贵州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何一萍举例用数字说明了“共享”带来的实际效果,“以化学与化工学院扫描电镜为例,进入共享平台之前,每年的使用基时数600个小时左右。但纳入平台后,每年能达到1200个小时,实际上翻了一番。”
    有人说,“共享经济”首先通过充分利用“剩余”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从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到2017年10月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完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国家在推动“共享科研”、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装备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红松表示,经济价值只是附带的,共享科研对于他们更重要的是作为现有“课题研究制”的补充,推动建立更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实际上共享系统更重要的是给大家一个很好的环境,即你有想法不要局限于我有什么就能做什么,创新在竞争,你能使用这样的条件,别人也能使用,看谁思想更好。”
    有了局部的共享,难免想象全国连成片可能有多宏伟。张红松说,他希望全国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有一个共同的大平台。在记者的走访和网络浏览搜索中,跨机构、跨地域、跨领域建立共享机制几乎成为所有同类共享平台的共同理想。
    在北京市的昌平区,2016年正式开始运营的“人人实验”是地方国资探索科研仪器共享市场化的一种尝试,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很多有科研需求的中小微企业。据介绍,截至目前,平台的注册用户超过5万人,其中活跃用户达到1.2万。北京满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仿制药研发的小型科技企业,因为不用再到处托人找地方排队做检测,公司研发人员崔女士对这种共享平台模式赞不绝口,“重要的是渠道比较多,他们和很多高校的测试中心都有合作,这边没有排期的话你可以去另外一个地方,不用等。高校的测试中心老师的技术也很好,费用也比较便宜。”
    据资料,目前有来自4000多家科研服务供应商的超过50万台仪器设备通过人人实验平台共享。不过,能让人人实验“用他来赚钱”的只有大约10%,换言之,用共享平台去展示仪器信息其实是不赚钱的,用人人实验副总经理丁佰锁的话说“只是设备本身的话,空间很小,运营成本却很高”。他表示,公司80%的营收来自于实验众包,“我们称实验众包,是人和设备结合产生的服务。比如一些大型产品整体的环境可靠性实验,可能做好几个月,你会发现它的需求不仅是一台仪器和设备,背后需要一连串的服务。检测实验和测试相关的大型服务,是我们营收的大头。”
    过去一年,人人实验营收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丁佰锁预计两年内,公司将实现盈亏平衡。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成为重要的制约之一。丁佰锁说:“我们覆盖了这么多领域,人的能力能不能跟上还未知,而每一个领域里又需要很深入地去扎实研究。我们需要懂科研的互联网运营人才,其实这是非常高的要求。”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拓展资源的深度,加强对平台现有科研设备的掌控能力,而在这方面,丁佰锁有着和贵州科技部门一样的烦恼——“利益分配出现问题”。不过互联网科技让他看到更多希望,“过去利益分配不均等,关键是不透明。学校说扣30%,但是很多漏报不报的,学校对这一块没有办法掌控。只有第三方平台出现才能把双方的矛盾解决了,相当于你们对外提供有偿服务,统一降低费率。其他下面这些老师觉得学校一旦认可,没有心理包袱,积极性也会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