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国际聚焦| 标物常识| 政策法规| 技术前沿
您的位置 国家标准样品网 >> 新闻中心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
【点击量】3377 【日期】2013/3/7 9:41:29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燕麦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是一种白色的结晶体,分子式为C18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318,熔点为164~165℃,对热稳定,120℃下加热也未见分解。紫外线光谱最大吸收为236 nm274 nm316nm;红外线光谱最大吸收为970 nm。纯的玉米赤霉烯酮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醋酸乙酯、乙腈和乙醇;微溶于石油醚,在紫外线照射下呈蓝绿色。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存在于玉米、玉米制品、干草和饲料中,小麦、大麦、高粱、大米、小米、芝麻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可引起动物发生雌激素亢进症,导致动物不孕或流产,对家禽特别是猪、牛和羊的影响较大,给畜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饲料中1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就会使动物产生雌性化,更高的浓度(50100 mg/kg)将会对怀孕、排卵、移植、胎儿的发育、新生儿的生存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家标准样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