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 企业动态| 文化长廊| 行业新闻| 技术前沿| 服务与支持
您的位置 国家标准样品网 >> 新闻中心
中国科大实现在酸性介质中高效电解二氧化碳制甲酸
【点击量】10731 【日期】2024/1/3 22:44:48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课题组和唐凯斌课题组,研制了具有“储液池”结构的片状铋基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中,该结构有效抑制钾离子和原位生成的氢氧根向体相电解液扩散,并限制体相质子向催化剂表面的内扩散,从而在酸性环境中营造了局域强碱微环境,抑制了析氢副反应,促使二氧化碳向甲酸高效转化。相关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acidic CO2 electrolysis to formic acid by a reservoir structure design为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研究模拟催化剂表面物种分布和pH值情况发现,“储液池”结构可有效富集羟基和钾离子,使电极表面呈局域碱性。相反,颗粒状催化剂表面的羟基和钾离子浓度偏低,导致局域pH较低,不利于CO2R(图1)。

    电催化性能测试表明,在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1.7 V时,“储液池”催化剂的甲酸法拉第效率达到最大值95.5%,而氢气法拉第效率被抑制在3%以下(图2);相比之下,颗粒状催化剂表现出较差的甲酸选择性。催化剂稳定性评估表明,在总电流密度为300 mA cm-2时,“储液池”结构催化剂能够稳定法拉第效率不变,而铋纳米颗粒则快速失活。这证明“储液池”结构能够抑制羟基向外扩散和质子向内扩散,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固的局域强碱性环境,从而抑制氢气生成,提高二氧化碳到甲酸的选择性。

    研究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曲线测试发现,不同pH电解液中“储液池”催化剂的质子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均小于颗粒催化剂,说明“储液池”结构可抑制质子扩散至电极表面。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测试结果发现,“储液池”催化剂表面的pH均高于铋纳米颗粒,且可在更低的电位形成νO-C-O(HCOOH中间体)吸收带(图3)。这进一步说明“储液池”结构在电极表面营造了局域强碱性微环境,抑制了析氢竞争反应,实现了酸性介质中二氧化碳到甲酸的高效转化。

    研究在超薄流动电解槽中测试“储液池”催化剂的二氧化碳转化性能。在电流为1.25 A时,“储液池”催化剂的甲酸法拉第效率达到95.8%;在槽压为-2.96 V时,甲酸全电池能量效率达到~40%,单程转化效率可达79%(图4)。通过在0.5 A电流下稳定电解50小时,研究最终电合成了360 mL纯度为4.2重量%(0.91 M)的甲酸水溶液。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安徽省等的支持。